围棋是一项起源于中国、兴盛于东亚,并逐渐传播到全世界的智力运动。围棋是中国的“尧帝”发明,“尧造围棋,教子丹朱”,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围棋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春秋时代的史书《左传》当中。围棋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一直深受知识阶层的喜爱。自问世之日起,就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就将围棋和古琴、书法、绘画列为“四艺”(琴棋书画)。
围棋的基本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黑白两色棋子,在以纵横各19路、总计361个交叉点的棋盘上进行。
2、轮流着手。围棋是由黑棋和白棋轮流着子于棋盘交叉点上的游戏,一方一次只能下一子。
3、气尽则提。棋子纵横相邻的交叉点为棋子的“气”,如一个子或者连接在一起的若干子的气全部被对方占据,就成为死棋,须从棋盘上提起。
4、地多为胜。围棋不以杀王夺将为胜负标准,而是最终在棋盘上占据“地盘”更大的一方为胜者。
围棋的基本特征、主要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十三个方面:
1、目的的特殊性。围棋从本质上来说,是由比较效益决定胜负。
2、棋子投放的逐次性。围棋是空枰开局,按照布局、中盘、收官的进程,逐步进行力量的布设、投放和运用,体现的是战争从谋局、布局、战局到终局的纵向全过程。
3、交战空间的全域性。围棋把棋盘中的所有纵横交叉点,即全部空间范围,提供给对弈双方作为交战的战场。
4、棋子的平等性。围棋棋子没有特殊的身份标志,没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也没有固定的力量含义。
5、子力作用的整体性。围棋子力的能量和价值不是单独体现,只能通过与其他棋子形成特定关系,在一定的棋形结构中才能体现作用。
6、行棋方式的自由性。围棋棋子的行动方式没有固定模式,是棋子运用自由度最高的棋类运动。
7、棋子运动的结构性。围棋体现了静止与运动的高度统一,围棋棋子投放后己方不可移动,通过逐个投子形成结构性的运动,即通过不断组合变化的棋形结构来体现运动的本质。
8、“气”的决定性。围棋棋子或棋子集团的生存,取决于自身所具有的“气”。“做眼”而得“气”,破“眼”而断“气”,是行棋中决定生死存亡最重要的原则和技术。
9、棋子数量的标志性。围棋棋盘上棋子数量变化由少变多,反映的是博弈双方势力范围划分的程度,即从抽象到具象、从大体到具体、从模糊到精确的演进过程。
10、虚实演化的变易性。围棋博弈是虚与实的演化,即代表无形利益的“势”与代表有形利益的“地”相互转化,构成战局进程的主线。
11、利益转换的调和性。围棋对弈中特殊位置的关键点在特定棋形下可以反复争夺,即“劫争”。
12、算度的复杂性。围棋计算与判度的复杂和高深程度,在所有棋类中居于首位。围棋每盘棋的行棋总变化量,不包含重复提子,约为10的768次方。
13、胜负的相对性。围棋与其他棋类项目相区别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胜负不仅具有绝对性,而且具有相对性。
围棋的技术等级体系包括业余段、级位和职业段位两种。其中业余段位从低到高为1段到7段,业余级位为25级至1级,职业段位依次是职业初段、职业二段、职业三段……职业九段。
近年来,我国围棋事业快速发展,全国有36个省区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已成立围棋组织。392个地级市、盟、地区中,成立围棋组织的有321个,占比超过80%。全国有90多个登记棋队、850多个围棋俱乐部性质的民办非企业、上千个注册围棋培训机构。
截至2019年1月,世界最高等级的围棋大赛共计13个,其中10个由中国出资主办,中国已经成为组织世界围棋大赛的中流砥柱。同时,每年举办全国性围棋赛事近100个,职业赛事20余个,业余赛事50余个,围棋赛事体系日趋完整,并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开放化、市场化的特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谷歌的Alpha Go在围棋人机对战中大放异彩后,中国围棋协会推出了包括智能棋手、智能棋具、智能裁判、智能围棋活动组织程序与模式平台等近20项围棋智能技术成果,几乎覆盖了整个围棋领域。围棋事业正朝着数据化、智能化方向快速迈进。
经过多年努力,围棋已在中国和世界得到广泛发展。中华围棋文化走出去已成为围棋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截至2019年,围棋的国际组织拥有77个成员国家和地区,其中欧洲39个、亚洲18个、美洲15个、非洲3个、大洋洲2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围棋人口总计约有8000万,中国围棋人口约5000万,占世界围棋人口的63%。围棋已经成为2022年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