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赛事能否真正立得住、走得远,不仅取决于其一时规模,更在于能否在人们心中形成清晰的、温暖的、愿意主动靠近的“品牌认同”。11月2日,在黄山休宁落幕的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总决赛暨段位积分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赛事品牌如何通过精准创新与人文关怀,实现从“组织活动”到“凝聚人心”的升华。

品牌的辨识度,源于对“人”的精准理解与尊重。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所做的,远不止组织一场比赛,而更像是一位细致的“系统工程师”,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能出彩的赛事体系。本届联赛最大的亮点,是“精英组”与“普及组”的双轨并行。这不仅是赛制创新,更是品牌理念的清晰宣言:既为顶尖选手提供“华山论剑”的擂台,也为普通爱好者铺设展示风采的舞台。当一项赛事能够同时容纳“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它的包容性便成为最鲜明的标识。来自21个省区市的430名总决赛选手,以及背后近8000名分站赛参与者,无论水平高低,都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与尊严——这正是“凝心”的基础。

品牌的辐射力,体现在能否跨越时空界限,塑造共同参与的记忆。
线上健身气功·八段锦展示大赛吸引了28250人参与,其中来自623所学校的近两万名师生参与演练。这些数字不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品牌感召力的生动写照。当健身气功借助线上平台同步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校园、走进健身站点,它便不再是少数人的竞技,而成为全民可感的身边事。这场跨越地域的集体展示,编织出一张属于健身气功的“共同记忆之网”。

品牌的可持续性,植根于可复制、可传承的系统工程。
主办方协同推出的统一《赛事工作手册》与官方公众号专栏,看似是幕后细节,实则是品牌核心价值的守护与传递。它确保无论赛事在何地举办,“全国站点联赛”这一品牌都能呈现标准化的品质与统一的视觉体验。这如同为品牌铺设了一条“标准轨道”,使凝心聚力的成果不因执行差异而折损,从而实现品牌影响力的有序、稳定扩展。
一切的创新与努力,最终在黄山休宁的颁奖典礼上凝结为温暖而动人的高潮,升华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与文化共鸣。

这场典礼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当裁判员们脱下严肃的裁判服换上飘逸的练功服,献上一场“教科书级的串烧表演”时,他们从规则的守护者化身为文化的传递者、热情的点燃者,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为严谨的赛事注入了浓郁的人情味。

当非遗“得胜鼓”为获奖选手擂响,当内蒙古的《宴歌》与安徽的《太极功夫扇》在同一个舞台交汇,这场比赛便超越了竞技范畴,成为一场文化的盛宴、情感的共振。

从5岁的孩童到85岁的长者,从精英选手到普通习练者,从线上展示到线下盛典——联赛品牌以其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凝心聚力的盛会”:它让每一个个体都被看见,让每一份付出都被尊重,让不同地域、不同水平的人因同一份热爱相连,从中获得真实的归属感与成就感。

从双轨赛制到线上拓展,从标准构建到文化融合,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的成功实践表明:一项赛事只有真正立足人民需求,才能形成强大的品牌感召力;只有让每一位参与者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才能实现真正的凝心聚力。这场惠及老少、覆盖城乡的健身气功盛会,正是“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生动而温暖的实践写照。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