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之畔,光影流转。广州塔北中庭广场上,一道由百幅经典影像组成的“记忆长廊”横贯广场,醒狮少年腾跃而起,跳绳少年脚下生风,引来观众阵阵掌声……11月1日,“共享体育盛事 共创体育名城”全运记忆媒体对话会在广州举行。当天,“新中国体育”主题图片展揭幕,将持续至11月21日,面向公众开放。

本次活动由新华社广东分社、新华社摄影部、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共同主办,汇聚政府部门、赛事专家、企业代表、媒体等多方嘉宾,共同探讨体育与城市发展的融合路径,启动城市与光影的对话。
光影展启幕 “体育强国”历程在城市脉搏中回响
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分党组成员周建伟表示,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始终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忠实见证者、积极参与者和权威记录者。通过此次图片展,希望能够带领大家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体育带来的感动与力量,进一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同时,也生动展现“健康中国2030”“体育强国”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丰硕成果。

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李尕表示,十五运来临之际,新华社精心策划了这次展览,试图用凝固的瞬间,勾勒出一条体育见证时代发展的脉络。这场视觉盛宴,也将带领我们开启新征程。作为国家通讯社和赛事官方摄影队,新华社将组建覆盖粤港澳所有赛区和项目的报道团队,以“图片流+直播态”方式,对赛事做“全覆盖”呈现。

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小燚则从城市主办方视角介绍了本届全运会广州赛区的筹备进展。30个比赛场馆均由老场馆改造,场馆周边打造17个精致街区,推动场馆和街区在赛后转化为市民健身文化新地标,实现“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他表示,广州创新提出“城市合伙人”机制,构建“赛事共建共享”的发展共同体,协同推进赛事筹备与城市发展。

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原新华社体育部副主任周杰以《光影中的城市》为题分享观点。他提出,通过媒体的传播,体育赛事不仅“被报道”,更“被叙述”;而城市,不仅被看见,更被理解。“每一张体育图片,都是一段时代的注脚,也是一座城市的记忆。”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新华每日电讯》十五运珍藏导刊发布仪式,即日起,导刊将在粤港澳三地体育场馆、新闻中心、机场、高铁等区域同步发行,让更多人读懂全运、读懂广州。
对话汇思想“赛城共生”激活体育名城新活力
在“全运记忆”故事会现场,嘉宾们以“全运记忆”为主题,分别从城市管理、人才土壤、文体融合、产业创新等角度,分享他们与体育、与城市的不解之缘。

羽毛球奥运冠军、中山大学体育部副教授张洁雯说,现在广州几乎每个片区都有羽毛球馆,市民下班下课后能就近挥拍,这种全民热情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正是城市体育发展的生动体现。而跳水奥运冠军罗玉通则表示,时代变了,但服务好运动员的初心不变。作为管理者,更要做年轻一代的伯乐,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找到方向。从亲历场馆升级到投身人才培养,两位冠军以实干回应“体育强国”使命,也以行动诠释城市发展的“体育温度”。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范扬表示:“大湾区的文化走在时代前列,大湾区的体育事业也很了不起。我要用我的画作来为十五运喝彩。”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罗建河说,要将静态的展览变成动态的参与,吸引市民参与,城市的记忆才有生命力,让城市通过记忆“活在当下、走向未来”。金利来(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马信杰表示,公司将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专业的产品、更高的创新思维,点燃全运会的激情活力。
围绕“共建体育名城”,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全时段保障十五运会及相关活动供电,以可靠能源服务筑牢赛事与城市活动基石;近期奥运冠军杨威走进广州供电局,体验爬塔、打磨电缆等作业,以体育人视角见证供电技术实力,用文体互动为广州打造“世界体育名城”添鲜活注脚。
两场“全运记忆”体育媒体对话会分别聚焦“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与体育名城活力”和“文体好少年:体育强国建设青年说”两个主题。
在第一场对话中,嘉宾普遍认为,全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事,更是推动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的契机。媒体与企业代表一致表示,应通过创新传播和场馆改造,实现“全运为民 全运惠民”,要讲好“赛事+城市”故事,传递体育精神与民生温度,激发城市体育发展的长期动能。
在第二场对话中,广州图书馆馆长吴翠红与全运小记者代表就“体育精神如何在青少年中传承”展开交流。吴翠红介绍,广州图书馆策划制定“激情全运,阅读在路上——广州图书馆喜迎十五运会系列活动”方案,重点开展七大特色系列活动,截至10月已举办160余场次,涵盖展览、讲座、艺术美育等领域,超50万人次参与。

从冠军运动员到文化学者,从建筑设计师到企业负责人,多位嘉宾通过“全运记忆故事会”与两场专题对话,展示体育如何以更深的方式融入城市肌理、释放多维价值。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