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湖北省体育局、山东省体育局、广东省体育局、四川省体育局、中国田径协会进行交流发言。各位代表立足工作实际,多维度、多层次分享了本单位在青少年体育工作方面的经验。为了让更多人从中汲取有益做法,本版对代表们的交流发言进行摘编。
湖北
传承奥运基因
创新实施“61530X行动”
近年来,湖北省紧跟国家体育总局高站位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高水平推进奥运战略梯队建设的铿锵脚步,坚持“以质增效深化体校改革、以点带面深化体教融合、以体育人深化体育支教、以人为本深化赛事活动”的总体思路,创新实施“青少年体育育苗强基提能工程”及“61530X行动”,在建强体校、学校和社会“三大阵地”,打通锻炼、训练和竞赛“三大节点”上,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北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青少年体育改革发展新路。
在强大后备人才培养发展底盘方面,湖北省重构组织体系,实施“61530X行动”,构建起以“6所省属体校、15所市州体校、30所县市体校、X所学校和俱乐部”为主要阵地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2021至2024周期,湖北省众多单位入选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同时当地优化运行体系,围绕优势项目布局,成立教练组,形成良好运行机制。并强化共建联办,建成多所特色体育学校,完善赛事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青少年综合性赛事体系。
湖北省体教融合综合配套试点建设也在深入推进,不断厚植后备人才培养发展根基。2022年,湖北省出台相关方案,投入省级资金3600万元,在22个县市区开展体教融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每个试点地布局3至5个运动项目,按照对口升学、就近入学的原则,每个项目布局6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通过三年试点,创建了大量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新增了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成立了众多俱乐部,组建了大量体育社团和校队,促进了体教融合良好氛围的形成。
湖北省还深入开展“千师百校”体育支教行动。以“尽体育之责、强体育之教”为目标,每年招募1000余名优秀志愿者到30个县市区的200余所基层中小学校开展体育支教,共开展体育教学与训练近14万课时,举办赛事活动1500余场,受益学生达22万余人。同时,创新“一主两辅”招募方式,以优秀在读体育专业大学生为主,体校和社会俱乐部教练员为辅,成功打造了支教与选材结合、教练与教师组合、学校与体校融合的“三合模式”。
湖北省是1984年我国恢复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40载奥运“届届见金”的两个省份之一,各级各类体校培养输送了19名奥运冠军,获得29枚奥运金牌,涌现出伏明霞、李小双、郑钦文等优秀运动员。体校建设任重道远,体教融合春山可望。未来,湖北省将全面贯彻落实相关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经验,创新思路,完善政策,提升青少年体育工作水平,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湖北力量。
山东
深化改革创新
推进体校高质量健康发展
多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体校建设,将其视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程,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体校高质量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山东全省16市均建有市级体校,县级体校达143所,在训运动员4.8万余人。坚实的后备人才基础,助力山东省在多届夏奥会、全运会上成绩斐然,连续7届夏奥会获得金牌,近4届全运会金牌数、奖牌数位居全国前列。在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上,6支参赛队伍斩获4枚金牌、2枚银牌,成绩优异。
在体校建设方面,山东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山东省深化体校办学改革,出台县级体校办学模式改革方案、市级体校体教融合发展意见,同步配套市、县两级体校办学标准,引导各地采取“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所中心校+N个训练点”“传统特色学校+专项训练基地”等方式,建成新型体校123所,实现“市市有体校、县县有体校”。同时推动办学质量提升,积极开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
另一方面,加强队伍建设,壮大骨干力量。创设山东教练员学院,强化教练员系统培养,支持退役运动员转岗执教,此类教练员占基层体校60%以上。将体校文化课教师纳入培训计划,组织远程研修和优质课评选,“十四五”时期培训近3000人次,组织运动员文化课统考,合格率达95%以上。并建立起管理人员常态化培训体系,近5年培训2000多人次。
同时,山东省加强赛事供给,创新赛制赛历。当地发挥省运会牵引作用,与奥运会、全运会全项接轨,推行年度积分赛、达标赛。完善赛事体系,设立全省大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年度参赛规模达26万人次,打造“1小时交通竞赛圈”。强化统筹衔接,严格选拔,合理分配省级参赛名额,联合发布赛历。
在此基础上,山东省还加强贯通培养,拓展发展渠道。在全国率先实现体校和普通本科足球“3+4”贯通培养招生,支持高校接收优秀青少年运动员。还优化省队设置,开展跨界跨项选材。出台学校体育教练员岗位设置实施意见,49名退役运动员到普通学校任职,2024年推动省军区面向体校储备培养体育特长兵员,11名体校学生优先入伍。
未来,山东省将以相关会议为契机,贯彻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对接“633”工程,借鉴各地经验,持续强化基层体校建设,以高水平青训保障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
广东
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助力
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广东青少年体育紧扣深化体教融合主线,聚焦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
为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广东强管理、重保障。高位推动强化组织保障,2024年广东省政府召开相关工作推进会,印发《广东省青少年体育育苗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实现“阵地融、人才融、赛事融”的具体工作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并将青少年体育工作列入监督调研事项。部门协同强化制度保障,多部门协作研制相关政策文件,体育部门聚合多部门资源开展公益活动,省级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
同时,广东省体教联合强化资源保障。一方面联合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建立实施白名单制度,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专业培训,为青少年参加体育培训提供优质资源。另一方面联合推动在学校设置体育教练员岗位,面向全国系统举办“理论+实践”一体化岗前培训,吸纳近100名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从事体育教练员工作,为提升学校体育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提供人才支撑。此外,还联合破解学校场地向社会开放难题,深圳市创新推动“一网统管、一体统筹、一键预约”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机制,粤东西北地区打造镇校体育共享工程,通过“一门两开、一场多用”解决青少年课后“健身去哪儿”问题。并运用新媒体强化服务保障,创设“公众号+小程序+在线客服+微信群”四位一体平台,有效建立起“体育部门-社会机构-学校-家长”之间的多方联通桥梁,积极发挥弘扬体育正能量、宣讲青少年体育政策、传播科学运动健身知识、推广宣传体育活动、开展公益培训等重要功能,实时服务近2500所学校和机构。
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方面,广东省搭平台、创品牌。创新开展“奔跑吧·少年”主题活动,在具有大湾区融合元素地点举办大型活动,与多项工程统筹推进,如清远将活动办进连南“千年瑶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广东省还精心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开展“给孩子一万个运动小时”活动,2025年以幼儿体育发展为抓手开展“六个一”工作,并创新开展线上主题活动,覆盖1.8万所学校、超370万人次。
广东省持续开展体育公益活动,体教部门连续5年打造“送服务入校”项目,开展超600场活动,覆盖超20万人次。其中,“奥运冠军进校园”活动掀起运动热潮。各地市也积极打造特色品牌,如佛山武术进校园,中山学生体质健康和近视率改善明显。当地还积极推动体育文化交流,以承办全运会为契机,创办粤港澳大湾区赛事,促进港澳与广东青少年共融,并与西藏、新疆开展交流活动。
接下来,广东省将深入贯彻落实相关会议精神,把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作为重要工程,致力于打造普惠共享的广东样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体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四川
实施“双百”计划
深耕民族地区体育教育
近年来,四川省紧抓体育支教试点省份机遇,以实施“双百”计划为重要着力点,深入推进民族地区体育教育工作,大胆探索创新,打造出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育支教模式,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2024年,四川省积极落实“双百”计划,选派“百名”优秀体育专业学生前往凉山州、甘孜州地区的6个县、35所中小学校进行支教,为3万余名中小学生带去了优质的体育教育资源。同时,组织“百名”基层体育教师进城培训,有效解决了基层体育师资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进一步推广普及了体育运动,提升了青训体系质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四川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有力措施。一是高质量送教,确保志愿队伍质量。从成都体育学院等4所具有体育和民族特色的高校中,公开选拔出100名思想品德好、身心素质高的体育支教志愿者。他们深入乡村学校,因地制宜地增设了飞盘等时尚项目和毽球等民族项目,还将先进的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带进大山,涌现出了“大凉山走出来的志愿者”吉朵克布等先进典型。
二是高标准育教,确保乡村师资提质。统筹西昌学院开展2期学校体育教师能力培训班,精心挑选出2州6县100名有培养潜质的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进城参训。通过专题讲授、现场实操、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提升了基层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同时,针对民族地区青少年喜爱篮球、足球项目的特点,重点培养相关项目教师。
三是高水平育才,确保青训体系建强。四川省深化体教融合,高质量、高频次开展体育教学,强化青训体系建设。年均开展课外训练2000余课时,带领16个学校校队参加省级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布拖女足的9名队员被授予国家一级运动员、10名队员被授予国家二级运动员,13人次入选省市校园足球最佳阵容,3人次参加全国校园足球最佳阵容遴选。
四是高频率活动,确保体育氛围浓厚。当地组织开展了体育支教“双百”计划体育明星校园行活动,邀请6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走进校园,分享心路历程,弘扬体育精神。此外,还开展了青少年体质监测、科学健身科普讲座和运动健身指导,并向越西捐赠了一批实用的运动器材和教学用具,丰富了乡村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
五是高要求管理,确保取得支教实效。四川省体育局党组高度重视体育支教工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研究,明确了“送百人下乡、请百人进城”的支教举措。同时,注重严格考核评估,通过“谈、听、查、看、访、评”等方式,全面评价支教团队的工作情况,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了支教质量和效果。
未来,四川省将严格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部署要求,积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开拓,持续做好体育支教工作,为青少年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中国田协
坚持基础大项战略定位
为田径项目崛起筑牢人才基础
近年来,中国田径协会高度重视青少年田径工作,从顶层设计到体系构建,从平台搭建到机制健全,全方位开展工作,为田径项目的崛起筑牢人才基础,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在理念引领方面,中国田径协会以“大田径”理念指导后备人才培养。作为基础大项,中国田径不仅要发展自身“走、跑、跳、投”项目,还肩负着为其他项目输送人才的重任。协会在政治、体育、文化维度构筑“大田径”格局,坚持举国与开放办田径,制定青少年普及与提高计划、“1485”计划,明确指导思想等,探索体教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三级训练网络是协会的重要举措。基础训练网络依托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等;初级专项训练网络以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等为支撑;专项训练网络则以国少队等为依托。巴黎奥运会周期,协会评选出158个国家田径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等,还组建了多支国少、国青队。今年协会将继续深化与省市的合作,探索“集中+分散”模式的青少年集训队。
在平台搭建方面,协会精心打造了四个工作平台。训练营平台坚持“精英培养”,建立三级训练营体系,以“训练营+赛事+培训”模式提升青训教练水平,每年吸引近1000名青少年参与,发现近100名苗子。赛事平台秉持“以赛促训”,构建“金字塔”式全国五级竞赛体系,每年举办60余场青少年赛事,4万余人次参赛。教练员培训平台按照“普及、提高、骨干”思路推进体系建设,4年培训1.6万余人,促进了田径项目的普及,上周期培训了700余人次青训教练,培养了100余名优秀教练,并为骨干教练提供随国家队集训学习机会。国际交流平台坚持“走出去”,2023至2024年组队参加8场国际赛事,2024年世青赛取得4金4银3铜的近20年最佳成绩。
在管理机制方面,协会建立健全五个机制。包括与省市联动培养机制,统一理念凝聚力量;专家督导机制,发现解决训练问题;统一教学训练机制,以大纲为核心统一标准;重点苗子追踪机制,多方面跟踪评估;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机制,评估并支持优秀单位。
在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下,中国田径协会将以首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为契机,强化系统观念,学习经验,在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10年中,全力以赴做好青少年田径工作,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贡献力量,推动田径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中蓬勃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