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定义有很多种
在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是榜样
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精益求精
是体育界榜样的底色
那些默默耕耘的教练员
作为冠军背后的筑梦人
也同样是体育界的楷模
盛李豪:以奋斗者姿态继续向前
“这是国家对我们运动员工作的认可
激励我能再接再厉
我也始终会以奋斗者姿态继续向前
努力创造更多荣耀”
这是“干饭哥”盛李豪的真挚感言
众所周知
盛李豪的网名是“光靠干饭就”
但他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靠的可不只是“干饭”
盛李豪2004年12月在江苏苏州出生
13岁时和父亲到射击俱乐部玩耍
第一次拿起枪就打得有模有样
从此与射击运动结缘
他在短时间内进步飞快
被推荐到苏州市业余体校射击队训练
2019年底盛李豪第一次进入国家队
从参加训练到初次进入国家队
仅用了3年时间
被称为“天才少年”的背后
是无数次举枪瞄准的训练过程
东京奥运会选拔赛上
刚进入国家队的盛李豪从“零”开始
在缺少原有国际积分的情况下
通过选拔赛的优异成绩获得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
首次参加的国际级赛事就是奥运会
最终16岁的他在东京奥运会上
获得男子10米气步枪银牌
盛李豪不认为自己是“天才”
他说:
“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
一步一步往前走”
时间来到巴黎奥运会
盛李豪和搭档黄雨婷
射落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金牌
取得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巴黎奥运会的首金
此后盛李豪又在男子10米气步枪项目登顶
在一届奥运会上斩获两枚金牌
祖国永远需要矢志不渝的时代先锋
盛李豪就是这样的时代先锋
日前,盛李豪在社交媒体晒出了
“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
细心的网友发现证书编号为“255”
把这一数字和世界纪录联系了起来
目前男子10米气步枪决赛纪录为254.5环
由盛李豪在去年6月创造
网友在评论区留言:
“国家激励你加油创造255环的新世界纪录”
这一评论得到了盛李豪的回复
他的语言风格一如平常——平静但有力
他回复道:“我觉得你说得对”
为了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为国争光
盛李豪还要以奋斗者姿态继续向前
朱雪莹:从不缺少再战的勇气
1998年出生的朱雪莹
是东京奥运会女子蹦床冠军
在这一届奥运会上,她帮助中国女子蹦床
时隔13年再获奥运金牌
“我以祖国为傲,祖国也以我为傲”
朱雪莹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夺冠后
朱雪莹又踏上了巴黎奥运周期的备战征程
只是常年受伤病困扰的她
要实现目标并不容易
但她从不缺乏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做人就要像不倒翁
摔倒后永远都能以最快速度站起来
哪怕继续摔倒也要继续站起来”
抱着这样的信念
朱雪莹在2023年10月
获得杭州亚运会蹦床女子个人金牌
在冲击新目标的过程中
朱雪莹对伤病一笑置之
“要想拿成绩,这点苦不算什么”
她一次次冲击更高难度
在巴黎奥运会带着腰伤上场
最终以第四名完赛
赛后她表示自己不会就此放弃
“我有再战的勇气
虽然我不确定自己的身体情况能不能坚持
但我会努力再尝试和挑战”
失败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畏惧失败
朱雪莹经历过无数次摔倒、爬起
但她有再战的勇气
正如她所从事的蹦床运动一样
有下落,就有高高跃起的时刻
崔哲:五战残奥终夺金
崔哲是中国残疾人举重运动员
1986年12月在山东菏泽出生
她在小时候因小儿麻痹留下了腿部残疾
初中毕业后,她参加了残疾人运动员选拔
成为运动员后
体育给她的世界带来了一束光
刚开始崔哲练习的是羽毛球
但由于身体跑动不便,于是改练举重
早期训练条件艰苦
也积累了一些伤病
但崔哲从不叫苦叫累
“我要通过举重实现人生价值”
这是她练习举重的宣言
2005年入选国家队
多次在国际比赛中站上最高领奖台
但在残奥会赛场
崔哲总是距离金牌差那么一点
从北京残奥会到东京残奥会
崔哲收获4枚银牌
她特意把这4枚银牌挂在一面墙上
时刻警醒自己
“每次训练前都要望一眼
像在跟过去的自己较劲”
终于在第五次残奥之旅
崔哲实现了“金牌梦”
在举重女子41公斤级折桂
还创造了新的残奥会纪录
崔哲的事迹充满了坚韧与奋斗的力量
自强不息
也是“全国先进工作者”的优良品格
李琼:扎根一线为国育才
李琼是湖南省益阳市羽毛球运动学校校长
羽毛球国家级教练
羽毛球奥运冠军贾一凡曾是她的学生
儿时的李琼曾接受过羽毛球专业训练
受伤病等原因的影响
她没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突出成绩
但她难以割舍羽毛球项目
于是换了个身份——教练
继续投身羽毛球事业
“培养羽毛球运动人才
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做准备”
是她认为最重要的事业
1998年
李琼和他的恩师从零开始组建益阳羽校
2002年湖南省运会
李琼所执教的8个孩子
拿下7.5 块金牌(含团体奖)
此后她的学生又多次在省运会上摘金揽银
多人被输送至国家队
贾一凡在2019年拿下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冠军后
第一时间给李琼拨来越洋电话致谢
2005年,李琼开始担任益阳羽校校长
她始终坚守在训练一线
一年有330余天扎根在羽校和羽毛球场上
不仅在训练上传道授业
还时时刻刻关心着孩子们的生活和成长
李琼以三十余载的坚守与热爱
为湖南乃至中国羽毛球事业培育出许多栋梁之材
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哈达巴特尔:草原雄鹰成为“冠军推手”
哈达巴特尔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的一户牧民家
受哥哥朝鲁的影响
他开始练习拳击运动
曾登上雅典奥运会拳击赛场
不过他的这次奥运之旅留下了一定的遗憾
“从那时起
我就发誓要培养出
能站上奥运领奖台的中国拳手”
哈达巴特尔说道
退役后
哈达巴特尔成为了内蒙古拳击队教练
他自己也多次担任中国拳击队教练
参与到奥运备战中
巴黎奥运会拳击女子75公斤级冠军李倩、女子66公斤级亚军杨柳等人
都是哈达巴特尔的弟子
在东京奥运会周期的一次冬训期间
家里出现突发情况
家人几次三番打电话叫他回家看看
但他安抚好家人后挂上电话
就又投入到训练中
哈达巴特尔舍小家、为大家
以严谨的态度力求把教练工作做好
他是草原的骄傲
是中华体育精神的践行者
今天
当我们向这些“全国先进工作者”致敬时
不仅要看到他们胸前的奖章
更要读懂奖章背后的精神密码
那是“十年磨一剑”的执着
是“甘当铺路石”的胸怀
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
他们以运动员的拼搏、教练员的匠心、教育者的情怀
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蓬勃动力
让我们致敬最美劳动者!
图片来源:新华社、中国体育图片、运动员社交媒体账号、视频截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