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一年比一年激烈,各项目的技术迭代速度很快,大家看到好的创新科技就会学习,领先团队也在不断创新。”“翠云山景区环境优美,赛事规模和体验都比去年更好,比赛之余大家会自主讨论飞机结构优化,赛场心态稳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赛场上,各高校选手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与竞争力。

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中国航空运动协会主办的2025年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简称“CADC”)总决赛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在河北张家口崇礼举行。1600余名年轻“飞手”在11个特色科技体育项目中同场竞技,用智慧与匠心演绎航空航天领域的“青春答卷”。
多元项目比拼 考验综合能力
“参赛最大的收获是让课本知识与公式‘活’了起来,转化为可落地的实物,同时在解决课本外的工程实际问题中,锤炼了自身的工程应用与设计能力,为未来进入航空领域从业奠定基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四学生胡浩宇和队员参加了对地侦察与打击项目,他曾获该项目一等奖。“今年的参赛方案进行了‘脱胎换骨’式升级。全面更新了飞行器的气动外形、软件程序与硬件设备,还引入先进的3D 打印技术,并试验电池制导等新型技术,力求在技术实践中突破创新。”
模拟搜救项目要求选手自主设计研发抓取装置(机械手),搭配相应的旋翼飞行平台,在5分钟内按顺序抓取魔方或彩色小球,跨越障碍物精准投放到对应色卡的容器中。中国民航大学大二学生黄永宁说:“室外赛场的抗风能力很关键,机子停歪或位置不对都得重新来。无人机的视觉识别系统也尤为重要,需通过摄像头定位目标并给出坐标,才能完成抓取任务。”

“赛事不仅契合自己对无人机的爱好,更锻炼了动手能力与系统学习能力。”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大三学生汪旭军专注于微型折叠飞行器项目,去年曾获该项比赛三等奖。项目要求自主设计直径不超过150毫米的无人机支架,搭载网球穿越4个障碍赛道,投放到指定箱子后降落,以完成时间长短决胜负,同时设有个人赛与团体赛,高校最多可派两组参赛。“一套制作流程下来约三四个小时。之前只是业余玩,参赛后才系统掌握了建模软件、地面站调参等专业知识”。
4分钟挑战极限 人才培养成核心
西安航空学院大三学生邹雨航参加限距载重空投项目,去年他曾荣获三等奖。“团队结合赛事经验与其他高校的创新点,在动力、气动结构上持续改进,不断通过更优设计实现突破。”该校此次还参与模型水火箭助推滑翔机、模拟舰载撞网回收等多个项目,形成多元化参赛格局。

限距载重空投项目裁判李志刚,详细解读了该项目的“极限挑战”:飞机本体重量不超过1公斤,需携带至少2公斤载荷,部分团队甚至能携带5至7公斤,在25米距离内离陆并盘旋爬升至18米高度,完成精准空投后平安着陆。“该项目核心考验选手的设计、动手与飞行操作能力,更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不仅航空专业学生能参与,很多跨专业学生也会加入。”他提到,选手在材料和翼型的选择、结构设计、手工制作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能为未来工程设计打下坚实基础。如今低空经济蓬勃发展,不少无人机企业招聘时,会优先考虑有此类赛事经验的求职者,“4分钟内完成高难度任务,对选手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锻炼”。
赋能低空经济 绽放青春力量
“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该赛事正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航管中心运动三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汇聚千余名青年“飞手”的航空航天赛事,不仅是技术比拼的赛场,更是低空经济人才培养的“练兵场”。选手们在赛事中突破的技术瓶颈、积累的实践经验,正与低空经济对装备研发、场景应用、安全管控的需求高度契合。赛事培育的复合型人才,既掌握专业技术,又熟悉实际场景,未来将成为低空物流、应急救援、低空旅游、国防建设等领域的中坚力量。
相关附件